文:许知远,单向街图书馆创办人
多年以前,在读《流动的圣节》时,记下了“一间干净明亮的咖啡馆”这个短语。一直想有一家自己的咖啡馆,可能在冬日晒太阳,夏天露天坐在院子里,听莫扎特,喝啤酒,看迷惘一代的作家,身边偶尔经过象春天一样的姑娘。
离开《经济观察报》时,未想过找新工作,想实现一直以来的梦想,开一家干净明亮的书店,在那里坐台,早晨喝咖啡,下午喝啤酒,周末时找上无所事事的作家、艺术家、诗人,在这里给愿意听的人布道,提供陪聊等服务。
三年前第一次城市之光书店,正好感上了诗歌朗诵,一些用德语、波兰语朗诵,不知所云,却喜欢那里面的气氛,一群年轻人和老头子们坐在一起,脸上表情单纯,真的有些东西,大家应该一些分享,真的有些信念,我们应该没有保留的坚持。
三个月前,我们意外地在圆明园里租到了一条长廊,旁边就是左右间咖啡。除去书店,我想不出那条长廊还能做什么?在整整一面墙上,我们打上书架,大概有40 米长,如果你不是个急躁的人,而且想大致知道每个书架上是什么类型的书,大约需要30分钟,你才能从这头走到那头,在此过程中,大约十束阳光是会打在你身 上,暖洋洋、懒洋洋的。
书店的名字是‘单向街书店’,取自本雅明,这个忧郁的作家曾是我的最爱,他幻想全部用引语写成一本伟大的书。那篇同名文章是石涛翻译的,我所见的最好的译本。
大约在10月底时,书店就会开张了。我们希望它朴素大方自由,不带任何矫情,北京这种该死的矫情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地点就在圆明园东门的入口不远处,你从 东门进,右转,直行300米,即使碰到树木、卡车也别改变路线,然后再左转,走上100米,就找到了,书店门前有一片竹林,旁边的左右间咖啡是个约会的好 地方,几乎像单向街书店一样好,你可以在这里买了书,再去隔壁喝咖啡,他们的厕所很别致,当你进去时,观赏的欲望会超过方便的欲望。
————————————————————————-
文:from: http://www.c-cbook.com/news.asp?NewsId=476
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台湾诚品、小小书店如今都成了城市最负盛名的文化地标。北京大大小小的书店不少,如何在不断重复的书籍销售中打出品牌?单向街图书馆来解读自己的非传统式走红之路。
“现在很难找到一家像单向街一样,在一个自由开放、绿树环抱的场所读书,能与顶级作家、编辑、导演、音乐人一起交流。”单向街图书馆对自己的独特之处相当了解。
用“图书馆”给书店名字做包装,实在亲切又创意十足。2006年初,许知远、于威、覃里雯等几个游走在主流文化边缘 的年轻作家、诗人、学者、媒体主编人合办了单向街。在2006年首届民营书业评选中,单向街就获得了年度优秀小书店。如今,单向街已将分店开到了西海、建 外SOHO、世纪坛。
“画廊图书馆”见设计创意
和大马路边上窗明几净、明眼可见的书店不同,单向街图书馆坐落的位置神秘指数极高,吊足了来访者的胃口。看门的管理 人员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来问单向街图书馆,当然不少零方向感的人经指点迷津后还是一头雾水。十米长廊的篱笆栅栏、碎石子路过后,在浓荫密布下左转右拐,还 在迷糊和疑惑间,单向街便赫然出现在你眼前。“到单向街有点像探险,我都有点晕了,最后还有点小兴奋。”初次到单向街的张小姐告诉记者。
要以“世外桃源”的农家小院冠以单向街图书馆,其实并不过分。这个由两部分组成的书店被设计者巧妙地打造成一个开放 的空间:由画廊改造而来的书店主体和一个200多平方米的院落。“我们并不希望单向街像传统的书店那么严肃。”单向街图书馆谭旭峰介绍说,“读者可以找个 最舒服的位置和姿势读书,书店内的沙发、凳子或者院内的露天区域。”为使书店设计更令人开放自由,单向街还取消了出入安检装置。谭旭峰表示,虽偶有书籍丢 失现象,但来书店的大多数人都是文化水平较高的人,他们并不担心由于购书环境的开放限制而带来的后果。另外在店内沙发尽头的角落,叠放着一摞薄毯,据介 绍,这是书店刚开张时,作家苏丝黄的建议。在冬天,读者可以坐在沙发上静静地看书,盖在腿上的毯子令人温暖。
书店中一排白色书架直抵走廊的两端。创办人之一的许知远说,“大概有40米长,如果你不是个急躁的人,而且想大致知 道每个书架上是什么类型的书,大约需要20分钟”。据介绍,单向街是由一个画廊改造而成的,现在书店依然保存着画廊的风格。墙上一边挂着Beatles主 唱John Lennon以及朋客精神领袖Kurt Cobain等人的黑白肖像,另一边则是2007年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的义卖画。
文化沙龙成家常菜
一个院落之于一个书店,就好像伍尔芙笔下一所房子之于一个女人。院子有了,沙龙主讲人呢?于威称他们能够请来华人中 最出色的人来讲座,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沙龙主讲人经常有评论家、乐评人、作家、导演、戏剧工作者,不一而足:陈丹青、梁晓声、赖声川、费大为、张亚东、 洪晃、严歌苓、何力、贺延光、王水泊、王小峰、西川、田原、丁薇、张悦然、春树、郝舫……沙龙形式从诗歌朗诵到电影研讨、从新书签售到公益画展,非常丰 富。
由于许知远、于威、覃里雯等创始人本身就是作家、诗人、学者、媒体主编,所以邀请一些重量级人物来并不是很难。而在国内,能像这样由私人出资办的这类高级免费沙龙还寥寥无几,不少沙龙都存在“找人无门”或水平不高的问题。
谭旭峰说,其中有些作家导演平时很少出席活动,不少人就是冲着这些人来的,尤其是走在流行文化前沿的作家,他们的爱好者可能最初并不知道单向街图书馆,而通过沙龙进而成了书店的忠实消费者。
慕名前来参与沙龙的人多了,单向街自然会更努力邀请更多出色的文化人前来,这是个良性循环。据介绍,每次沙龙都会有50-100人左右参加,而人气最旺的沙龙有将近200人。
借网络赚出的口碑业务
近年来,走人文路线的书店不在少数,谭旭峰说:“我们强调的是口碑。”单向街图书馆位于圆明园东门北十二间院的长 廊,要在这个非商业区的偏僻角落投资书店,创办者确实勇气可嘉。据介绍,单向街图书馆从2006年初开馆以来,也并没有做过多的宣传。但每周的沙龙信息, 工作人员都会提前在单向街网站和豆瓣网站发布,而单向街正巧赶上了近年来在网络上正逐步走强的口碑营销。所谓口碑营销,就是在网上通过网友试用点评,并将 大量点评信息整合的服务,通过这一服务,为网民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购物参考。大众点评网CEO张涛称,“口碑”在互联网中是一个工具,通过目前发展看, 消费者对口碑营销有较高的支持。
据了解,豆瓣网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尤其是以人文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及白领为主,而单向街独特的文化路线正好受到 了当下许多追求人文气质和独立个性的年轻人的追捧。打开豆瓣网可以看到,单向街图书馆小组的人气之旺。去过单向街的网友都会留下对单向街的评价,基于对口 碑的关注和口耳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单向街,并且希望前去一睹芳容。
令创办者惊讶的是,2007年六人行、魔时、和讯和各大高校的BBS上纷纷转载单向街沙龙信息,国内一大批甚至不远从香港、台湾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络绎不绝。现在单向街图书馆会员数量已经达到3000多人,这都是单向街建立之初所不曾想到的。
——————————————————————————————
文: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book/2006-05/22/content_4582242.htm
“我們做這個書店,是想給年輕人提供全新的公共閱讀空間,
這樣既符合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心理,又有利于‘全民閱讀’”。
5月14日下午1:45分左右,圓明園東門內的單向街圖書館。
從事營銷策劃工作的楊先生熱情招呼著來做主題沙龍“我們的北京城”演講嘉賓的新華社記者王軍,“王老師,來,咱們好好聊聊。”參天的古樹,竹籬笆圍起來的鋪著碎石的庭院,可躺可坐的椅子,讓王軍感慨:“這真是一個世外桃源!”
王軍是應這 家名為“單向街圖書館”的同人書店(下稱“單向街”)之邀來參加周末例行的沙龍,這已是單向街沙龍的第9期活動了。自從詩人西川在3月5日啟動了單向街沙 龍以來,洪晃、郝舫、陳冠中、閻連科、陸建德、張鳴、廖偉棠等各方人士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先後做客這裏。中國社科院外文所所長陳眾議研究員還將于5月28 日來主講《博爾赫斯和拉美文學》。
說 單向街是同人書店,是因為它的主要合夥人于威、許知遠、覃裏雯、張帆等都曾在《經濟觀察報》工作過,現在他們都服務于現代傳播集團旗下的新銳雜志《生 活》。股東中也有兩三位特別有錢的,但為了平等,“每人也都只出5萬元”。單向街的股東們多有兩種名片,其中一種折疊成書簽模樣,上面寫著“單向街圖書館 館員”。
“分享”理念受到歡迎和支持
798 藝術區那種刻意標榜的另類氣息是于威不喜歡的。最初她是想做一個供京城媒體從業人員交流的沙龍,恰好2005年的八九月間偶然發現了圓明園裏的這塊寶 地:“即使在媒體同行之間,交流也不方便,人為的‘墻’太多了,我們想拆‘墻’,所以我們辦單向街,做沙龍,就是想給大家一個交流的平臺,一個分享的空 間。”
許 知遠和于威有著對《單向街》作者本雅明共同的喜好:“書店根本沒法靠賣書來維持自己,很大程度上大家都覺得在一起是個比較好玩的事情。我們做這個書店是想 給我們自己也好、給其他的年輕人也好,提供一些新的、公共的閱讀空間,所以最好叫圖書館。”“提供一些新的、公共的閱讀空間”在某種意義上其實也暗合了國 家相關部委大力倡導的“全民閱讀”。
單向街不像是一家書店,它的門口沒有防盜的磁性檢測儀,店裏有時甚至沒有人照看。于威雖然是單向街的股東,但她也不知道書店到底有多少書。在單向街可以很隨意地看書,渴了還能得到免費的水。
“ 現在一談心靈交流,一談精神生活,好像就被認為是矯情或者刻意把自己打扮成精英分子。其實,誰沒有精神生活呢?只是層次不一樣罷了。談精神不應該是可恥 的。”于威認為,“每個人只是一個個體,所以怕被嘲笑,可是當大家聚集在一起,成為一個集體的時候就不怕了。”于威強調“分享”:“大家平等地聚在一起, 分享各自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這種“分享”理念也受到各方歡迎和支持。剛創辦不久,《讀書》雜志的前主編沈昌文就捐了兩大書架的英文原版書。一位參加沙龍的大學生主動幫忙設計制作了單向街網站。
“ 我開始並不知道單向街,來了一次之後就喜歡上它了”,中國人民大學政治係教授張鳴4月23日在單向街做過沙龍嘉賓:“沙龍的氛圍不錯,雖然基本都是陌生 人,但是卻很隨意,我來之前也沒有做太多特別的準備。而且聽眾水平比較高,交流起來也很有收獲,效果甚至比我在學校裏面開的講座還要好”,“我也希望和更 多的人有精神上、心靈上的交流,如果有類似的沙龍我還願意參加。”
張鳴這樣的嘉賓多是《生活》的記者新近採訪中發現的有趣人物,他們來演講沒有一分錢報酬,于威甚至“連他們的打的費都不管”。
“單向街的書和店,感覺都很有氣質,偏僻的地方、獨立的院落,沿著書架走還有陽光灑在身上。”單向街的常客王非這樣說。“在一個貼近自然的地方,有一些陌生的朋友,分享著觀點與信息。這是我常去單向街的理由。”
而每次看到沙龍上從四面八方趕來的那些大學生臉上專著的表情,于威就“特別感動”。北大、清華和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等高校的社團,紛紛向單向街伸出了橄欖枝,希望這裏的沙龍能延伸到高校。
“我是一個有書店情結的人”
單向街也有幾位辛勤的工作人員,他們拿著不高的工資卻樂在其中。
“ 我是一個有書店情結的人”,店裏的工作人員王燕安自我評價說,“過去做市場工作時,生活壓力特別大,每天感覺就是累。我和我的許多朋友都有類似的想法,就 是拼命賺錢,然後到35歲就退休。可是退休了又去做什麼呢?”王燕安這樣問自己,“我們拼命賺錢為了更好的物質生活,可是回頭去看那些日子,卻覺得是空 白。”
王 燕安在許知遠的博客上知道了單向街。“去了一次我就喜歡上了它,這個地方符合我對一個書店的全部理想。”王燕安通過給許知遠的博客留言,最終實現了來這裏 工作的夢想:“現在好了,單向街的工作很有意思,也沒太大的壓力,我感覺很輕松,狀態比過去好多了”,“我就是想得到一種精神生活的滿足,單向街恰恰給了 我這種滿足。每次做沙龍看到各種人得到了各種收獲,我都會覺得很快樂。在書店裏感受書的氛圍也是一種很愜意的事情。我想這就是我希望得到的‘退休’後的生 活。”
書 店的報酬並不高,王燕安雖然現在還要動用過去的積蓄,但她對未來滿懷信心:“我想不會坐吃山空的,書店的日子會逐步好起來的。”迄今為止每月4000多元 的虧損在于威看來還是可以承受的,“10個股東去分擔不是多大的包袱,無非是每人少喝一杯咖啡少買一件衣服。”
單 向街這樣的沙龍在北京並不是個案,萬聖書園早已成為京城的文化地標之一,商務印書館涵芬樓的沙龍活動更是異彩紛呈。“交流的欲望是人的正常心理”,北大社 會學係教授夏學鑾對此評價道,“人是社會人,不可能離群索居,所以就要交流,通過意見表達的手段達到分享的結果。”夏學鑾認為書店情結對提高人的素養是有 益的:“書店辦沙龍,為人們創造了更廣闊的文化空間,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平臺;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書店進行市場營銷的手段。這樣兩全其美的事情應該更多一 些。”
單 向街沙龍靠著口口相傳集聚著人氣,于威現在甚至自信“幾乎沒有我們沙龍請不到的作家”,沙龍的活動都安排到了今年七八月份——特別出彩的才能臨時增加。今 年預計出版10本“單向街叢書”,其中許知遠、覃裏雯等館員的圖書正在制作中。于威還想依托書店和沙龍做一本《單向街》雜志,甚至還想“把單向街的庭院變 成一個舊書的交易市場,我們的沙龍不能永遠局限在圓明園那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