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绿茶先生还是在09年6月我在巴黎游学的时候,接到他的一封豆邮,希望可以刊登我那时对《日本新概念书店》一书的推荐文章。能够刊登文章在《新京报》的[书评周刊]上可真是我莫大的荣幸!,在他的书海浏览之中,拾起我这枚小贝壳收入口袋中,心里觉得万分感激!
虽并无更深的交往,但一直是对方的在线好友。倒是有了微博(@绿茶,@苏菲独立书店)之后,对彼此有了更多的了解。从今年八月份开始,绿茶开始了这份真情十足,内容满满的[绿茶书情]的制作,将他的读书心得以及每日工作收获结合于这一份书情中,大约15-18页的每月书籍推荐,和大家分享本月最新出版动态和文化逸事,内容包罗万象,不偏食,不矫情,不做植入广告,我觉得这是一个专业的书评人应该持有的职业态度。每一期他都会特别发私信给我提醒最新一期的绿茶书评新鲜出炉。
这不,最新一期(第四期)于11月28日完成并供大家下载,在本月的前言中,我收获到了以下这些文字,原来绿茶在大学期间,曾于一家学术书店应聘打工呢!毕业后也就留在了这家书店负责起了书店的日常营业工作,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书店店员到店长的成长经历:爱书,读书,知书,荐书,他的“特异功能”(“整个店面的书几乎被我了然于胸,就像一个书店GPS一样,能很快在大脑里搜索到某本书在哪个区域哪个书架上,后来,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技能,把我安排在电脑查询处,有读者查书,我直接告诉他有或没有并能马上带他去找到,电脑几乎成了摆设。”)真是让人羡慕哟!而正是这份心,这份对书的情意,一直鼓励着他这么多年的书评工作和今年这份电子书刊的出现,对,以及坚持办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将这篇前言全文转载于苏菲独立书店博客上,和大家一起分享他的读书往事,更重要的是我想和开书店的你们一起学习如何当一名合格的书店店员的经历。
我想,很多看了书情的朋友可能会有一个疑问,我是以什么标准选书?嗯,那来谈谈我的选书标准和阅读主张。
说实话,我不是每本书都仔细看过才推荐的,每期50多本书,再神速的阅读都不可能做到,我所持的标准只是我的职业本能。
十多年前,我还是个大学生,勤工俭学应聘去了一家书店,那是当时京城最具规模的学术书店,有十多万个图书品种。也就是在这家书店的从业经历,培养了我对书的情感与选书本能以及分享阅读的精神。
一开始,我被安排负责哲学区域,每天,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回倒腾,从马克思、恩格斯到福柯、德里达,再从老子、孔子到新儒家,把这片区域熟悉的一塌糊涂。然后,我就溜达到其他各区去,看着那些凌乱的书籍分类和摆放,恨不得上去就重新摆过,但这是人家负责的区域,我溜达溜达就回去了。
时间一久,整个店面的书几乎被我了然于胸,就像一个书店GPS一样,能很快在大脑里搜索到某本书在哪个区域哪个书架上,后来,老板也发现了我这个技能,把我安排在电脑查询处,有读者查书,我直接告诉他有或没有并能马上带他去找到,电脑几乎成了摆设。
再后来,我就开始负责店堂全面工作,也叫店面经理,但除了给员工排排班,接待一些来代销自己书的作者外,主要内容还是帮读者找书,也因为这个,认识了很多名教授和学者,他们都愿意和我这个能帮他们找到书并愿意向他推荐各种书的小伙子聊天,因为从那时候起,我就特别愿意把我认为的好书推荐给更多人分享。
很多读者在我的推荐下会买下比他预期要买多得多的书,也许你会认为我是在为书店推销书,但不是,老板没给我推销的任务,也不会给我提成,我只是愿意和爱书人分享好书。
那段经历很短,只有两年,却确立了我的阅读主张——分享阅读!
后来从事媒体,还是一直做阅读分享的事。编了350多期《书评周刊》,写了很多年“一周书情”,现在,还想把我的主张落实到《绿茶书情》中,通过网络,与更多人分享。
很多朋友关切地问我,编《绿茶书情》辛苦吗?很费时间吧?我的回答是:还好,能应付。因为关注书,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爱好。我每天总有那么多时间呆在电脑前,只需余出一点点时间,每天编一点、写一点,基本上到月中的时候,就完成大概了,留下“本月注目”和“编辑手记”,刊发前完成。
转眼,《绿茶书情》发布四期了,说实话,得到那么多的鼓励和评价,让我很欣慰,看着这份小小的电子刊被越来越多的人关爱,我心里多了一份责任,也多了一份信心。当然,这还只是个开始,难的是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