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介绍:卡利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是英国当代最为重要的作家之一, 出生在印度西部,自幼年就生活在英国,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创作了一系列关于殖民问题的小说,其中包括《最后的旅途》(The Final Passage,1985)、《独立之邦》(A State of In-dependence,1986)、《剑桥》(Cambridge,1991)以及《血之本色》(The Nature of Blood,1997),这些小说均对殖民问题及殖民遗留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曾多次获得各种重要文学奖项,作品大多以流散经历为主题。《剑桥》作为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作者于1992年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最佳青年作家”,1993年又荣膺十年一度的“Granta文学新秀”称号。2004年又获得了英联邦作家奖年度大奖。卡里尔·菲利普斯(Caryl Phillips)从自己的离散生活经历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很多有关离散人民生活境遇的作品。
房间里其实有两张书桌供我写文章:一张非常干净整齐地摆放着钢笔和信纸,墙上规整地悬挂着裱画和海报;另外一张则是另外一番景象,杂乱无章。我通常在后一张写字台上写东西。
照片中的这个画面是否让你联想起希区柯克的悬疑电影《后窗》来了呢?从这扇窗户望出去是公寓后的一栋楼房,我没有望远镜,没有《后窗》那个摄影记者的偷窥欲,但当我需要呼吸新鲜空气时,打开窗户,瞧瞧对面他人的零散的生活片段,也成为了平常里的一种休闲方式。墙上的照片是1974年那场全球实况直播的拳击赛“丛林之战”的宣传海报,萨伊首都金夏沙拳王阿里对峙另一拳王乔治福尔。
写字台上经常是乱七八糟的。电话,日记本,传真复印机;各式各样的照明灯具-蜡烛,碘钨灯;便签纸用于提醒我一些要做的事情,约会,摘抄和倒计时。我是个有时间恐惧症的人。电脑旁的那个闹钟可不起作用,台灯下的水晶钟必须时刻放在眼前才有安全感。扬声器买来的时候是觉得我可能会突然地想听听音乐的时候不需要起身跑到另外一个房间去,虽然那边有一套更好的音响设备。然而当不断累积的 CD开始占用书桌大多的空间时,我又不得不把这对扬声器搬走。
左边竖着堆放在写字台上的文件是我的阅读清单或者演讲稿。平放着的则是我现在正在写着的稿子。我一般手写文章,因此文件夹板,信纸和一只钢笔必不可少。这张书桌没什么特别的历史故事,15年前我从一家办公文具店买来,单纯地喜欢它足够大。房间里另外那台书桌则是深色红木的,配上铜把手,一排排的抽屉和可滑动的托盘。一般我会在这张“华丽”的书桌前填写账单啊,在电脑上订票或是做些资料研究什么的。但是,总有一股奇妙的吸引力会把我拉回这张靠窗的书桌前。
翻译:苏菲 原文:http://www.guardian.co.uk/books/2007/nov/02/writers.rooms.caryl.phillips?INTCMP=SRCH#zoomed-picture